海阳科技的上市之路,引发了广泛的质疑。这家公司在高额负债的情况下,却多次大手笔分红,这种“反常”的操作不仅让投资者疑惑,更引来了对上市审核机制的拷问。究竟是海阳科技经营有道,还是另有隐情?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利益纠葛?谁又将为这场资本游戏买单?
海阳科技一面负债累累,一面又热衷于现金分红,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实则暗藏玄机。
2021年至2023年,海阳科技连续三年实施现金分红,总额高达4753.09万元:
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3年末,海阳科技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0.88%、53.20%、48.80%、56.70%,显著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同时,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表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较弱,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
在高负债、资金链紧张的情况下,海阳科技却坚持大额分红,难免让人质疑其动机。这不禁让人怀疑,海阳科技是否想通过上市“圈钱”,缓解资金压力,甚至用股民的钱来填补债务窟窿。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海阳科技一面大额分红,一面又计划通过IPO募集1.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操作,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既然公司需要补充流动资金,为何不将用于分红的数千万元资金投入其中?将股东的利益置于公司发展之上,这种“慷他人之慨”的行为,是否合理?股民的钱,难道就活该为海阳科技的流动性危机买单?
除了资金链的问题,海阳科技在研发投入方面也显得捉襟见肘。
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海阳科技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27%、1.98%、1.81%和2.21%,不仅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值(2.69%、3.07%、2.92%和2.86%),且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海阳科技的研发人员数量也在逐年减少,从2021年的99人下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78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也从6.51%降至4.56%。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行业公司恒申新材的研发费用率始终维持在3.69%以上。
较低的研发投入,可能导致公司核心技术迭代能力下降,进而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而盈利能力下降,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压缩研发投入,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
在诸多疑点之下,海阳科技竟然成功通过了上市审核,这不得不让人质疑审核的公正性和专业性。
王智雯、陈汉英、郭新成、褚冰茜、潘妙丽这五位上市委委员,在审核过程中是否尽到了应有的责任?他们是否充分考虑了海阳科技的财务风险和发展前景?他们的决策,是否经得起市场的检验?
作为保荐机构,东兴证券是否对海阳科技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了充分的尽职调查?它是否如实披露了海阳科技存在的风险?它在帮助海阳科技上市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海阳科技的上市,对于原始股东和管理层来说,无疑是一场盛宴,他们可以通过股权套现,一夜暴富。然而,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这却可能是一个陷阱。在高负债、低研发、信披疑点重重的情况下,海阳科技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投资者需要擦亮眼睛,谨慎评估风险,切勿盲目跟风,成为这场资本游戏的牺牲品。
近年来,不少人谈论着“缅A”,却对这个概念知之甚少。实际上,它指的是...
黄金期货市场波动剧烈,精准预测其走势是众多投资者追求的目标。然而,黄...
稳定币是近年来最具变革性的支付方式,改变了资金流动的模式,其低廉的跨...
近期ETH价格经历震荡下跌,当前价格在2446.38美元附近运行。4...
基金公司高管变动频繁:贝莱德与红塔红土双双换帅近期,基金行业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