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时基金:昔日老十家的信任危机与权益投资之殇

2025-03-13 14:29:46 股票型基金 author

博时基金:昔日“老十家”的信任危机与权益投资困境

博时基金,这个曾经响当当的公募基金“老十家”,现在有点让人唏嘘。最近几年,这家金融机构似乎陷入了一场信任危机,多只基金巨亏,明星基金经理一个个离职,清盘的产品数量更是高居行业榜首。这些现象都指向一个问题:博时基金的权益投资管理能力,是不是真的不行了?

黄金ETF的光环也难掩颓势

就算在黄金市场火热的时候,博时基金靠着黄金ETF勉强维持着场外黄金基金规模第一的地位,但这并不能掩盖其权益类基金业绩惨淡、投资者大规模赎回的事实。现在整个资本市场都在回暖,为什么博时基金的主动权益业务还是不见起色?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我个人觉得,这就像一个病人,光靠吃补药(黄金ETF)是治不好病的,得找到病根才行。

“一哥”难寻:明星基金经理的离职潮

2024年,博时基金的权益投资业务可以说是遭遇了一场“地震”,多位明星基金经理接连卸任或离职,这让本就脆弱的权益投资业务雪上加霜。12月25日,博时基金发布公告,宣布旗下主动权益基金的“一哥”沙炜因个人原因离职。沙炜在博时基金干了16年,管理公募基金也有9年之久,算是博时主动权益的核心人物。虽然他管理的博时研究回报在2023年净值增长率只有-2.61%,2024年略有回升,但同类基金排名依旧靠后。他的离职,无疑给博时基金的主动权益业务狠狠地捅了一刀。

更早些时候,2024年7月,明星基金经理陈鹏扬、曾鹏也相继卸任多只产品。特别是陈鹏扬,他管理的“博时价值臻选”亏损接近50%,最后也只能选择卸任。而曾鹏管理的基金产品中,亏损幅度最大的也接近50%,简直惨不忍睹。

这让我想到一句老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基金经理离职潮,直接暴露了博时基金在权益投资团队管理上的问题。优秀基金经理频繁离职,继任者经验不足,导致投资策略混乱,直接影响了基金的长期表现。而且,新任基金经理大多是“年轻选手”,缺乏长期投资经验,市场信任度自然不高。

说实话,这种频繁换将的做法,真的让人怀疑博时基金的管理层是不是出了问题。

业绩“跌跌不休”:投资者损失惨重

更令人担忧的是,博时基金的权益类基金整体表现不佳,亏损基金占比超过50%,部分产品甚至跌幅超过30%。2022-2023年,博时混合型、股票型产品累计亏损超过330亿元。2024年上半年,权益类产品继续亏损超过27亿元,延续下滑趋势。截至2024年12月,博时基金旗下111只偏股型基金中,有56只处于亏损状态,其中31只亏损超过20%。混合型基金中,64只产品长期亏损,16只产品跌幅超过30%。

就拿博时汇兴这只基金来说吧,它成立于2021年,曾经是百亿级的明星基金,成立时规模高达147.19亿元。可到了2024年底,规模就缩水到了60.24亿元,近三年亏损15.44%,成立以来亏损28.46%。这只基金的“滑铁卢”直接反映了博时基金主动权益投资的无力。

数据来源:Wind资讯

“清盘王”的尴尬

博时基金的基金清盘数量在2024年登顶行业榜首,2025年伊始,已经清盘了5只基金,形势依然严峻。2024年全年,博时基金清盘了17只基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行业“清盘王”。2025年1月,短短一个月内,又有5只基金清盘,再次领跑行业。清盘名单中,甚至包括红利主题基金和养老目标基金,这反映出博时基金的投资策略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博时基金的养老目标基金也未能幸免,4只养老目标日期基金相继清盘,分别是:博时养老目标日期2035三年持有;博时养老目标日期2050五年持有;博时养老目标日期2045五年持有;博时养老目标日期2040五年持有。

养老基金的核心在于长期稳定收益,而博时未能兑现这一承诺,这对博时基金的品牌形象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投研能力下滑:混合基金规模大幅缩水

博时基金曾经是国内混合基金管理规模前十的机构,但近年来规模大幅缩水,投资能力遭受市场质疑。

2021年底,博时基金混合基金管理规模尚有1520亿元。到了2024年底,这个数字就只剩下661亿元了,三年内缩水了56.5%。2024年底,博时基金旗下20只混合基金规模跌破5000万元,濒临清盘。

要知道,在A股整体回暖的市场环境下,博时基金仍然未能实现混合基金规模的回升,这足以显示其权益投资策略的失败。

总的来说,面对明星基金经理离职、主动权益投资亏损、基金清盘潮加剧的困境,博时基金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在公募基金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博时基金如果不能尽快调整策略,提升投资业绩,很可能会逐渐失去其曾经在权益投资领域的市场地位。

发表评论:

最近发表